大阳城集团《第七天》①:人生百态荒诞中才包含了最大的真实余华成为当代著名作家之时,再回头看,童年时期的人生经历早已在思绪里生根发芽,为日后的创作做好了储备。
1960年4月3日,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。余华的父亲没有跟从分配留在大城市,而是选择回到小城市海盐。
作为家里第二个孩子的他,从小天天面对着的是海盐的风景。父亲是医生,母亲是。父母的工作虽然体面,但很少陪伴余华成长。
幼时常和哥哥被关在小小的带窗屋子里,大了些就喜欢外出玩耍。在父亲找他与不找他之间,余华拿捏住哭的技巧——
“当父亲来时才哭,怕他找不到。但时机得把握好,要是走过以后再哭,父亲就听不到了。这招也不一定次次灵验,因为父亲有时候并不来找,只能自己灰溜溜地回家。”
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生病常常成为孩子逃避的借口。出生在医生家庭的余华,可不能随意装病,因为代价太严重了。
有次装病,余华说肚子疼大阳城集团,父母却很重视这件事,并且认定余华是得了阑尾炎,转眼余华就躺在了手术台上,为时太晚,一句玩笑失去了阑尾。
我实在不喜欢牙医的工作。一辈子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,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,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。”
一次意外让余华发现了文化馆这个理想职业,为了追逐梦想,他坚持写作、投稿,新手投稿被拒是必然现象,历经多次打磨,他的写作水平越来越精进,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收到了《北京文学》的改稿邀请,从此,通往文学之门被打开。
1998年6月,长篇小说《活着》获得了意大利文学最高奖,2018年,余华凭借《活着》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。
《第七天》是2013年6月发表的,在他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的同年(即2014年), 凭小说《第七天》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大奖。
余华是一个真实的人,他的作品描写的也是真实的故事。和鲁迅一样,余华也弃医从文,但二者弃医从文的理由不大相似。
余华刚扬名时,面对记者提出的“为何写作”的问题,余华直言不讳道:“不想做牙医,想睡懒觉,想不上班,写小说稿费还归自己。”
余华是一位敢言的、勇敢的当代作家,他毫不避讳地直面现实、直视人生的苦难,在大多数作家都不正面去面对现实的时候,余华以尖锐而又冷酷的眼光审视人性、描绘普通人面对贫困与饥饿的生存困境。
在余华的笔下大阳城集团,常常呈现出一个苦难的世界,平凡的小人物常常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得到保障,为了生计奔波;
余华的理性思维能力很强,钩织小说故事情节的思维脉络清晰,莫言曾评价余华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。
《第七天》里的社会新闻正是描绘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样貌,阅读这部小说就像是在与真实的、我们曾经历过的社会和生活对话。
董卿曾在《朗读者》中评价余华:“他的文字冷静,透着力度,就像一把泛着银光的手术刀。”“手术刀”的冷峻、锋利,夹杂着余华的黑色幽默,就形成了余华个人的创作特色。
《第七天》中的人物,死后并不能长眠,除了肉体的死亡之外,还要进行火化,在殡仪馆内竟然有贵宾区域和普通区域的区分,人们肆无忌惮地谈论墓地、骨灰盒和寿衣的价格,富人有“檀香宫殿、仙鹤宫、龙宫、凤宫、麒麟宫、檀香西陵”等种类繁多且价格高昂的骨灰盒,穷人的骨灰盒上则是“落叶归根、流芳千古”。
死者也有高低贵贱之分,如果生前身为权贵,死后同样享有特权,市长火化时,所有火化顺序都要暂停,直到市长的遗体火化之后再正常叫号。
死后也不能摆脱外在的物质与名利的束缚和限制,直击物欲掩盖下的人性本质,这种荒诞的情节设定,无一不是对真实生活现象的讽刺。
小说采用死亡者视角的讲述,并不是为了让读者相信这部小说是真实的,反而是要求读者与小说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审美距离,从社会之外来关照社会。
在余华的笔下,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,被赋予荒诞的意味,也正是这种调侃,让读者有机会从余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跳出来大阳城集团,重新思考小说的情节及隐藏的创作导向、重新思考自己切实经历着的人生。
读完余华的作品,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复,或许惊讶于书中荒诞、离奇的情节,或许为他的敢说敢言而心生敬佩,或许为人性中的悲情与温情并存而感叹,或许联系到自己平凡而不富裕的生活而产生些许共鸣。
荒诞的叙述在不同作家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达,荒诞总是未完成的。如同“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”一般,一时代也有一时代的荒诞表达。
真正的荒诞存在于每个时代,每个时代也会发出不同的荒诞叙述的声音,余华期望的是不被定义的荒诞。
中国·大阳城集团娱乐网站app666- App STORE
Copyright © 2002-2023 中国·大阳城集团娱乐网站app666- App STORE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
豫ICP备2020029882号-1